近年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暴雨、洪涝、热浪与台风频发。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3.9%;共出现22次区域性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28省(区、市)900余个县(区)受灾。各类气象灾害毫无征兆、突如其来,预报预警难度极大也对应急准备、响应、处置与救援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灾害”成为新常态,“备灾”、“救灾”也日益成为新的常态,如何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其中已在行业内开展了诸多探讨和思考。
其中在各类灾害救援场景中集中涌现的民间救援力量不容忽视,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严重暴雨洪灾,近千支民间救援队参与救灾行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拯救灾区群众的英雄事迹、作秀丑闻、接收了大量救援物资的质疑等新闻背负在这个群体之上。我们不禁要问:除了动人、热闹、质疑和争议外,在一场灾害救援行动中这些民间救援力量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救援效果如何?如何与其他救援力量协作?为什么会出现赞颂与质疑的并存?而民间救援队的日常如何,又该怎样发展?…
为更好地了解与支持民间救援队,2022年4月-2023年1月,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北京春泽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与评估中心)受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委托,开展了《中国民间救援队发展研究》。本研究以河南水灾为主要背景,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对全国27个省市的342家民间救援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研5家救援队,深度访谈了数支民间救援队、参与了河南洪灾救援的一线公益组织、行业枢纽型机构、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政府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共计78人次,辅以文献、政策、行业报告、新闻报道等桌面研究,试图呈现我国民间救援队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以求在梳理民间救援队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呈现该群体参与救援的行动特征及效果;分析其在组织发展、能力建设及与多元社会主体互动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展示其发展现状、困境与挑战,为我国民间救援队伍的科学有序发展及所需的支持提供参考。
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将7万字长篇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整理成文,与行业伙伴和关注民间救援队的朋友共同分享,该系列将包括以下内容:
本次研究受行业数据采集困难、实地调研受限和研究时效性等多方面制约,还存在诸多可改进之处,且当前系列文章受字数限制,亦可能无法全面呈现所调研的完整信息,因此仅作为一家之言与伙伴们分享。研究团队成员为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刘程程、王靖泽、洪珊,同时七悦公益的研究人员孙闻健对该研究亦有参与和贡献。
附:本系列文章中的重要概念说明
本系列文章均将以“民间救援队”指代本研究的目标对象,即民间直接参与紧急救援的社会化组织力量。具体指由民间自发参与应急救援的社会组织或志愿者队伍,他们从应急保障体系上属于社会应急力量[1],功能上会辅助参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救援。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本研究依照此分类框架开展研究及论述。
03 救灾行动周期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救灾阶段及行动周期,参考民政部2015年10月制定印发的《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将救灾工作分为常态减灾、紧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四个阶段。
紧急救援阶段的救援工作涉及不同的工作类型,本研究在相关调查中参考应急管理部2022年9月发布的《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基础规范》中对于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的分类,将救援类型主要区分为10种类型,包括:建筑物倒塌搜救、山地搜救、水上搜救、潜水救援、应急医疗救援、应急通信、搜救犬、洞穴救援、高空绳索救援、城市搜救。
[1]《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部网站,https://www.mem.gov.cn/xw/jyll/200602/t20060220_230269.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3年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