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要闻 > 正文
看见民间救援队——发展之路:自然生长的四类民间救援队
2025-09-01
来源:小E谈评估
自然生长的四类民间救援队
       根据研究团队的桌面研究、问卷及访谈等调研所了解到的国内民间救援队情况,本文按照在专业救援能力和管理支持能力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发展水平与特征,将民间救援队按四种组织类型进行归类呈现,包括:成熟型、服务型、发展型和志愿型,分析总结每类组织的大致画像特点、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部分现实案例做参考,以更深入地对应现实情况、了解民间救援队群体。

图 研究团队提出的民间救援队分析框架

类型一:成熟型救援组织

       01 队伍特点及画像

       成立五年以上,有分支或联盟,已注册、并有部分已评级,名称一般为“XX救援队”。指挥协调、行动管理、装备储备等专业救援能力较强,具备多类救援专业技术资质,能够承担较为复杂和技术要求高的各类紧急救援任务;从管理支持能力来看,有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具备自我造血、筹资及项目运作能力,队长全职投入,有全职工作团队支持队伍日常运营,收入多元,基本能够保障机构运营及紧急救援任务执行,部分队伍已经开始参与承担行业建设工作。

       02 发展瓶颈及问题

       缺乏行业评价的机制和标准,专业救援队的价值无法被鉴别和衡量:都是在救人,无从判别哪个更加专业,救援的专业技术价值无法被认定,尤其无法呈现给相关利益方如基金会等,基金会资助时也缺乏一套衡量标准。
       缺乏整体治理机制和行业协会等治理机构,成熟型救援队无法更好地参与行业治理:行业仍然缺乏整体治理机制和行业协会等治理机构,形成如议事、共建机制,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立等,处于这个阶段的救援队有一部分已经具备推动和参与行业治理的能力,但因为缺乏行业分工、缺乏相关资源及支持无法形成影响力。

       03 案例代表[1]

      【专业救援技术代表:曙光救援队在现场搭建通信基站】
       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发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开始正式筹备建立。作为国内成立时间较早的“老牌”救援队之一,近年来曙光救援队专注打磨技术能力。在河南洪灾救援现场,曙光救援队搭建了一套融合通讯系统,实现远距离调动指挥以及精准定位,同时可供多家救援队同时使用,便利救援队间沟通协作。
      【救援联盟及赋能代表: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
       平澜基金会致力于参与各类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危机救援行动,组建人道救援网络。为救援联盟提供培训、标准减防灾培训手册等工具进行赋能,组织联盟队伍开展各类社区日常防灾活动,同时在遇到灾情时组织和开展紧急救援。
      【指挥协调代表:新乡蓝天救援队在新乡洪灾现场指挥救援】
      “7·20河南洪灾”中共计二百多支蓝天队伍、一千余名志愿者参与救援。在新乡救援现场,新乡市蓝天救援应急中心在新乡应急管理局的领导下,指挥协调了新乡市区及卫辉市等地的现场救援力量的工作部署。
      【行动管理代表:深圳公益救援队的行动分工】
      “7·20河南洪灾”后,深圳公益救援队第一时间派出由水上搜救队、医疗辅助队、城市搜救队和特勤部组成的救援梯队前往灾区开展救援和救灾工作,分别承担水上救援、紧急医疗及转移任务。同时,后方指挥中心持续关注灾情发展动向,并继续派出相关小组开展消杀和赈济工作。[2]

类型二:发展型救援组织

       01 队伍特点及画像

       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行动管理能力,但专业救援能力存在差异,部分能够承担复杂和高要求的紧急救援任务,甚至包括一些行业技术骨干;但也有团队的专业救援技术仍在起步水平。管理支持能力上,部分队长能够全职投入队伍管理,队内职能分工较为清晰,但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能够持续开展日常救援活动和服务,但大多数队伍的资金来源单一且有限,难以满足日常运营和发展需求。

       02 发展瓶颈及问题

       由于发展型组织整体专业技术分层明显参差较大,因此不同层次的队伍可能面临的问题不同。

       管理支持能力方面:

              缺乏造血能力和可持续收入来源、资金不足;

              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较为松散;

              商业利益和志愿精神平衡困难,禁锢队伍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队伍缺乏明确的组织定位,缺乏比较优势。

       专业救援技术层面:

             整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优势无法转化整合为队伍优势形成合力;或受限于管理支持能力,缺乏项目设计、项目申请或政购项目承接资质及能力,因此无法将技术优势转化成技术产品或服务项目助力发展;

             缺乏资金支持及系统性救援技术标准,技术成长和发展受限。

       03 案例代表

      【专业救援技术优势代表-绿野救援队】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户外救援队之一,绿野救援队很早就开始了技术探索,是国内户外救援队伍的技术佼佼者,目前机构注册了企业、基金会等,便于服务业务开展和筹资,日常开展灾难救援+野外救援+推广安全户外培训+专业救援培训等业务及服务,机构收入主要为培训收入,但仅有1名专职人员投入队伍管理,日常运营压力较大且收入很难满足日常运营所需。

      【地方行业协会代表-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
       2015年07月,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成立,前身为河南户外救援队(2006年04月组建),是全国首个省级社会应急救援团体。在专业救援技术层面已达到行业内较高水平,但随着时间流逝,队伍面临技术骨干平均年龄已超50岁,后备力量技术技能无法跟上的艰难过渡期问题。

类型三:服务型救援组织

       01 队伍特点及画像

       可能以“XX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和“救援中心”为主要命名,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能力、行动管理能力较强,能够参与各类紧急救援任务;管理支持能力较强,有全职团队支持日常工作,强调志愿者管理、项目运作和服务能力,具备自我造血、筹资及项目运作能力,可承接政府购买项目和提供有偿服务,例如减防灾培训等,资金来源多样化。

       02 发展瓶颈及问题

       与成熟型救援组织及部分社工组织的差异化定位困难无法形成更强的专业优势:服务型救援组织与成熟型救援组织在专业救援技术上仍可能存在技术差异;但能够调动众多志愿者参与救灾工作,以“援”为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救援力量,由于组织化程度高,能够承担更多社会化服务,也有很多此类组织会开展助学、心理疏导、特殊群体关爱等社会服务,但如何与其他社工组织做好差异化的定位和区隔,并以此形成更强的专业优势是其问题。

       03 案例代表

      【北京志援应急中心】

       成立于2014年12月18日,2017年1月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以“志在救援、服务大众”为宗旨。日常开展公共安全普及,应急救援,大型赛会服务保障,失智老人走失搜救服务等。中心旗下建立了志援应急北京志愿服务总队、首都职工志愿应急服务队、北京旅游应急服务总队、北京志援少年儿童志愿服务团,共二千余名志愿者[3]。

类型四:临时型志愿救援队/小组

       01 队伍特点及画像

       队员因突发事故灾害或灾难临时聚集,具备一些基础救援技术技能或装备,在救援现场能够形成一定的分工协作。队伍成立时间不长,依靠大家共同的救援经历及对生命救援的热情加入和维持,已经形成了初步组织,能够开展一些日常社会救援活动。

       02 发展瓶颈及问题

       管理支持能力层面:仅依靠队员自筹及“志愿热情”和任务维持,缺乏基本职能划分和组织化的管理运营机制,如何将松散的队伍变为一个按照分工、机制运营的组织是这个阶段队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无法跨越可能面临队伍解散。
专业救援技术层面:缺乏专业救援技术的训练和资质。

       03 案例代表

      【河南省荥阳崔庙镇丁沟村自建救援队】
       在7·20郑州暴雨后,村里会划船的5个年轻人自发组成救援队,在洪水形成的湖区驾驶村委支持组装的救援船进行人员搜救,并自此建立了丁沟村村救援队[4]。
      【重庆火烈鸟救援中心】
       由退伍军人徐泽开创立,2022年8月重庆市山区相继爆发山火,徐泽开是当时参与山火救援的普通人之一,9月四川泸定突发地震,又号召了200多人前往灾区救援,10月在朋友圈发起组建了重庆火烈鸟救援中心,队员约260人左右,主要是通过救火、地震救援等所结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平时队员都有本职工作,有紧急任务时再召集起来[5]。

小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种类型其实并不能将所有民间救援队的状态完全覆盖,也无法用固定标准完全精准区分,会有一些救援队可能处于几种类型之间的交叉状态;而其中的案例信息多来源于访谈及桌面研究资料,也未免欠缺完整性。但是这样探讨的更大意义是能够概括一些共性特征、便于更好地理解民间救援队的发展情况及可能面临的不同问题
       通过几种类型救援队之间的特征对比,能观察到随着行业的发展,民间救援队已经产生实质性分化,一部分队伍具有良好的志愿参与热情但专业救援技术储备不足,尚未走上组织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还有一部分救援队已经进入了组织化阶段,有自身的专业技术储备,但管理支持能力不足甚至开始限制队伍进一步的能力提升;而技术和管理支持能力发展都较为成熟的组织也面临缺乏必要的行业基础设施支持等问题。具备不同的发展特点,这是行业价值链条建立的基础。
       如何识别并认识到每类组织适合的发展路径,支持救援队沿自身脉络发展与转变,既保留其作为民间组织的灵活机动、技术专业的优势,又符合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同时解决其面临的困境、发挥其在应急管理框架中的补充作用是需要行业推动解决的问题,研究团队也在后续提出了相关思考。

[1]除有特殊说明外的案例信息,均已与案例机构负责人确认后发布。‍‍‍‍‍‍‍‍‍‍‍‍‍‍‍

[2]由于调研期间未能与该机构取得直接联系,所呈现案例资料来源于深圳公益救援队所开设知乎账号中2021年7月所发布的“深圳公益救援队-壹基金联合救灾河南郑州特大洪灾救援行动系列简讯”。‍

[3]由于调研期间未能与该机构取得直接联系,所呈现案例信息来源于公开报道-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DczMDkxMw.html。

[4]由于调研期间未能与该机构取得直接联系,所呈现案例信息来源于与丁沟村村委会访谈资料。

[5]由于调研期间未能与该机构取得直接联系,所呈现案例信息来源于公开报道-https://view.inews.qq.com/qd/20221229A00VJH00。

 

上一篇:看见民间救援队——生存之道:民间救援队现实发展情况调查
下一篇:看见民间救援队——利弊之见:救援中的价值和瓶颈

CopyRight © 2015-2024 Haera.cn
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
24小时救援电话:400-000-5110